01 ·引言·
在开始前,我们需要明确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写论文?
答案也许是显而易见的:大部分同学为了取得学位,需要完成一篇毕业论文。还有一些别的原因,比如:完成某个理论课程的结课作业;总结某些经验、理论和方法;某些科研或学术活动的成果;亦或者是自己的兴趣使然(这种爱好应该相当小众吧)
但无论如何,论文始终是我们在学习生涯中必须面对的一个任务。为了优雅地完成这项任务,我们有必要掌握一些易于上手的论文写作基础思路和技巧。本文是以笔者自身经验为基础,结合相关的实践方法,总结出的一套面向设计类本科毕业生的论文写作入门方法,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重新认识论文:明确一下论文的定义是什么。
第二部分,如何阅读文献:写作的基础是阅读,学会阅读才能学会写作。
第三部分,尝试撰写论文:练习写作,从设计说明到毕业论文。
02 ·重新认识论文·
① 为什么会有论文
论文,是科学或社会研究工作者在学术书籍或学术期刊上刊登的,用来描述科学研究或呈现自己研究成果的文章。论文一词本身就带有“分析和说明道理(的言论、文章或理论)”的含义,最初就是各个专业领域的研究者之间用于学术交流而独立出来的一种规范文体,是为全世界同领域内所有同行之间隔空交流而服务的文体。所以一篇文论需要具有严谨的结构,清晰的逻辑顺序,并使用专业的学术性语言(一般为行业内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由此形成了论文这种学术性大于阅读性的具有强烈规范性的文体格式。
·通过百度检索“论”字得到的结果(图自网络)·
论文往往强调原创性的工作总结,但当然也可以是对前人工作总结的回顾及做出评价,后者也往往被称为综述性文章(Review)。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由于其强大的泛用性和规范性,极大地促进了领域内的学术交流,大家都觉得这种格式好用,就推广开来,逐渐成为了学习成果和学术研究考核的一大形式,这才与考试一样成为大家最爱最恨的东西。
② 学术论文的特点
通常,一篇合格的学术论文具备几个特征,专业性、科学性、创造性和学术理论性(学理性)。
·一篇合格论文的生成公式(笔者绘)·
专业性:指具备一定的专业深度和专业逻辑。一篇论文必须要有明确的专业领域和范围,并在该范围内进行符合本专业逻辑的探讨和研究。简而言之就是“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儿”。以视觉传达专业举个例子:
假设我们要做一个“陕北话发音可视化”的研究,我们应该把所有的研究重点放在“如何用视觉的方式呈现陕北话的发音特色”这一问题上。如果我们把大量的篇幅都花费在了研究“陕北话的发音特色”上,无疑就偏题了。所以,无论文章就什么题材做研究,论述都要始终围绕着本专业展开。
科学性:论文是一种原创性研究成果的论述,而这个论述的结果一定是通过严谨的逻辑论证得到的。在设计学科的论文中,我们经常用“灵感”或“想法”一类的词来描述我们的研究,但这是不严谨的。一个严谨的设计思路描述应该覆盖前期的调研、中期的草图尝试和最后的设计成果,由大量的理论依据(可以是别人的观点或案例)支撑起一个可以说服人的结果。
创造性:论文往往强调原创性的工作总结,显然一篇合格的论文需要提出创新性的观点,可以从选题、思维、范式、技术和载体等多方面寻求创造和突破。但在本科学习阶段,由于知识储备量和实践经验的不足,同学们很难提出一个具有“突破性”的观点,更多是在前人的案例基础上进行实践的探索,并将实践成果进行理论总结。因此,在本科阶段,设计学科论文的“创新性”更多体现在选题本身的前瞻性,或手法、技术和载体的更新上。
学理性:学理性全称学术理论性,是从一个又一个特殊的现象中抽象出普遍的规律,从而得到具有普适性(针对绝大部分情况都适用)的理论,把问题解决的方法凝炼出来分享、传播给大家,使理论知识具有价值。如果论文缺乏学术理论性,就意味着文章的研究不够深入。举个例子:
假如我们需要分析一个艺术作品,首先会分析到历史背景,这个画家的所处的年代和地区,这里面又会涉及到国民性、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不同时代人不同的审美趣味取向问题等等,又会分析到这个画家的知识框架,受到什么的影响(如古希腊的雕像作品受到古埃及的绘画影响,毕加索受到塞尚的影响,梵高受到浮世绘的影响……),这些都可以选择性地进行延伸分析论证,从而深入自己的研究和论点。
一篇论文的学术理论性需要建立在大量的阅读和研究基础之上,客观来说,本科学习阶段的理论储备和实践经验并不足以支撑同学们的论文写作,因此当我们在撰写学位论文时,更需围绕我们的选题检索大量的相关文献,将不同的文献和研究视为一条条线索,在大量线索的交叉中构建自己作品的理论体系。那么显而易见的,在学习如何撰写论文之前,我们需要先学习如何阅读文献。
03 ·如何阅读文献·
① 什么是文献,从哪儿找文献
广义上讲,任何有历史意义或研究价值的图书、期刊、典章都可以称之为文献。深处信息时代,每天都有大量信息如钱塘江大潮拍岸而来。如何才能不迷失在文字烟海之中,高效地获取我们需要的有效信息呢?我们首先要知道,去哪里收集文献。
·一些文献来源(笔者制图)·
研究就像断案,需要用大量证据支撑得到一个最终结论。而最好的证据永远是一手资料(还包括最新的发现、技术手段、成果等),需要我们从大量的前期调研走访中获取,并总结成文字资料。设计学科极其重视原创性,一手资料是我们设计研究原创性的有力保证。
当然,也并非所有文献资料都从调研走访中来。感谢日益完善的学术资料库和互联网,我们可以从前人的著作和论述中找到自己研究的理论依据。大量的学术期刊(如图中《西北美术》)、学科内的经典著作(如图中《艺术与视知觉》)和其他出版物都是我们可以参考的文献。同时,在中国知网(www.cnki.net)中也收录了国内各领域大量的期刊文章和学位论文,通过系统的关键词检索,我们可以轻松地找到我们所需要的相关文献(以论文为主)。
但请注意:在检索文献时不建议直接使用通过各类搜索引擎。这是因为论文重视原创性和学术性,所有作者对自己发表的学术观点或结论,都需要负责任(学术期刊、专著、学位论文等均有权威机构或组织进行审核)。而未经审核的观点和论述,可能存在错误或不完善的风险,不准确的证据自然无法得到一个准确的结果了。因此,除国家权威的网络出版平台(如中国知网)外,不建议直接使用通过搜索引擎检索得到的结论和观点。
② 论文阅读“三遍法”
写作的基础是阅读,学会阅读才能学会写作。在明确了从哪找文献后,我们就需要花大量时间来阅读和研究别人的论文。然而不是每一篇论文都符合我们的研究需求,所以我们更需要掌握高效的论文阅读方法,使我们的研究事半功倍。此处推荐ACM(国际计算机协会)和IEEE(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员、剑桥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Srinivasan Keshav所总结的论文阅读“三遍法”。
·Srinivasan Keshav,就是这位大牛(图自网络)·
“三遍论”的具体做法是分三次阅读论文,而不是头开始,一直读到最后。每一遍都完成特定的目标,并建立在前一遍的基础上:第一遍让你对论文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第二遍让你掌握论文的大致内容;第三遍帮助你深入理解文章。
第一遍:快速预览,把握概要。当我们拿到一篇新论文,不用急着通读全文,可以先用5—10分钟仔细地阅读标题、摘要、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文章结论。通过快速阅读明确文章的结构,并快速梳理出文章的论述逻辑(从大标题到三级标题),以此来判断这是不是一篇值得阅读的论文。并非每篇论文都干货满满,所以初次见面,先打个印象分,再决定是否继续,是更为高效的方法。
·这种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论述的逻辑性·
第二遍:抓住重点,暂略细节。当你判定一篇论文值得一读,就可以把它加入第二遍阅读的队列。这一遍就要好好看看论文内容了,投入的时间大概在1个小时左右。这一遍阅读的目的是掌握论文内容,并尝试总结全文主旨。当你读得差不多了,我们可以试着用一句话来概述某篇文章:“在何种背景下研究了什么对象,通过何种论证方式,最终得到了什么结论”,以此来检验自己是否大致读懂了一篇论文(这也是我们写论文时的摘要和文献综述部分)。
·用一句话来概述某篇文章的方法(笔者绘图)·
第三遍:重构论文,注重细节。要想完全理解论文,就需要展开第三遍阅读:跟随作者的思路,并在脑海中重现论文内容。此时我们将重现的结果与实际论文进行比较,就可以轻松看出论文的创新点和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将自己代入到作者的视角,思考:“如果我是作者,我会怎么展开论述?”找出作者陈述中的每一个假设,亲自挑战它,提出自己的思考。如此,你便会对论文的证明和其中的细节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③ 文献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在我们的研究过程中会检索到相当数量的文献,此时就要将这些文献进行分类。可以按照研究领域划分,也可以按照具体的某位作者来进行划分,或是将类似的文章以时间先后顺序进行归类……只要便于我们定位所需的理论依据,任何分类方式均可采用(归类论文也有利于整理该领域的研究谱系,本科阶段的同学们可暂略此点,此处不作深入探讨)。
显然,为了通过阅读学会写作,我们就不能只是用眼睛看,还要动手写。我们可以摘录文章中读到的一些没听过的理论或观点,或按照上文所述的“一句话”法概述文章的主旨,还可以梳理同领域下不同文章之间的关联性和异同点。当摘录的文字积累到了一定的量,可以试着用自己的话将文献笔记整理成小文章:这就是一个初步的文献综述了。
04 ·尝试撰写论文·
为了保障充分的论述和说理,学位论文都有一定的字数要求。一般来说,设计学科的学士学位论文要求字数不少于5000字。相信一些同学看到这里已经开始嘀咕了:要怎么写才能凑够字数呢?其实,掌握科学的方法和逻辑,根本就不用“凑字数”。
① 先从200字的设计说明练起
直接写大论文没头绪,不妨从小文章练起吧:比如试着给自己的作品写一个约200字的设计说明,这是一个简单又有效的练习途径。作为起点,我们可以试着用一句话来描述自己的作品,这一步的目的是明确这段文字的主旨。举个例子,若我们要用一句话来描述日本著名漫画《ONE PIECE》,可以是这样: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添加上其他必要的信息进行扩写:
通常情况下,一段观点明确的文字都能用一组完整的主语、谓语和宾语概括出来。先通过概括的方式提炼出文段的主旨,再补充其他必要的信息(如研究背景、灵感来源、意义、影响、期许等),就能轻松地用4—6句话完成150—200字左右的设计说明。以笔者的设计作品《胡写乱画》系列书籍为例(164字):
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设计说明,也适用于小篇幅的设计观点阐述(1000字左右):我们可以围绕某一个具体观点或论点展开论述,先用一段文字将核心观点阐述清楚,再用更多文段(如设计的方法、创新之处、实践的步骤等)对这个核心文段进行补充,算下来,5段200字左右的论述就可以支撑起一篇千字左右的观点论述了。
② 框架写作:论文逻辑性的保障
上文用一个简单的方法说明了如何将一句话扩写成一个文段,但这种方式并不具备充分的逻辑性。论文的每一个部分都是彼此关联的,不能孤立地单独看待某一个文段。为此,我们可以在正式写论文前,先把全文的内容梳理成一个简洁的框架,帮助我们更好地捋清论述逻辑。
本科阶段的论文通常是围绕毕业设计展开的,所以结构也相对简单。我们可以将整体的设计论述拆解成五个部分,即:做什么(What)、为什么做(Why)、别人怎么做(How)、我怎么做(How)、成果(achievement)。这是帮助你捋清思路的方法,按照这个框架(如下图),用上文所述的“一句话”方式所生成的各种文段安排在合适的位置,就能够以比较有条理的方式来展开论述,也就保障了文章基本的逻辑性。
③ 分清: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
中文词汇有一定的模糊性,在书面写作时我们难免会代入一些口语化的思维,导致概念的模糊: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往往是概念混淆的重灾区。其实,界定这三个概念的方法不难,可以用跑步的比喻来帮助我们理解:
正在跑步的人,这是我们的设计(研究);这个人正在奔向的终点,是研究的目的,通常表述为“为了达成某结果”;推动着研究前进的力量,这就是意义,也可以理解为重要性,通常表述为“有利于……”;而整个跑道,就是研究的背景,可以从社会背景、理论背景、行业背景等多方面展开论述。
·明确不同词语的含义,才能有准确清晰的论述·
④ 如何梳理课题的研究现状
梳理课题的国内外现状,主要目的是回答“别人怎么做”的问题。如前文所述,研究现状要从我们收集和整理的文献和成果中提炼而来。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述某篇文章:“在何种背景下研究了什么对象,通过何种论证方式,最终得到了什么结论”,以此来简明扼要地阐述一篇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成果。但仅将前人的成果进行罗列是不够的,我们可以通过图表的方式,从横向(同时代成果)和纵向(发展演变)两个方向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的整理和分析,形成理论体系的坐标轴,将多篇相关文献按照一定的线索(时间先后、理论发展、国内外对比等)整理归类和定位,从而对目前的研究成果提出自己的观点,发现目前该领域内未解决的问题和可延伸的方向。
·建立坐标系,可以更明确自己研究的位置·
⑤ 带着目的练习,事半功倍
方法终究要通过实践才能掌握。在我们练习论文写作时,最好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行文习惯,以帮助我们更自如地阐述观点。
训练逻辑:在开始写作前,不妨先画一个思维路径图(论文框架图)。用框架的方式把一个论述“从0到1”的过程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预判即将开始的阐释和论证过程中有没有因果倒置、步骤错乱、逻辑链不足等“硬伤”问题。
训练表达:论文是一种严谨的文体,需要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在撰写论文时,可以将自己代入第三人称视角,从客观的角度“讨论”内容,而非从第一人称视角主观“表达”内容。同时应注意,所使用词汇应该具备专业性,从而保障论述的准确。
训练格式:一篇规范的论文在字体、字号、字重、行距等细节都有相应的格式标准(因学校要求而异)。尽早地熟悉各类论文的格式规范,有助于减少写稿人、审稿人双方的负担。
05 ·结语·
学术论文的写作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长期的练习和总结才能掌握。
相关文章:
遇到地震怎么办如何逃生(地震中如何逃生,震后如何自救)11-01
空调什么时候买最便宜(空调为什么要在3、4月份买)10-31
厦门旅游攻略(厦门旅游景点排名前十攻略)10-31
签证有效期多久(如果你的护照过期了签证还有效怎么办?)10-31
花园里有什么花(花园植物100种图文并茂,一起来认识漂亮花卉吧!)10-31
六少是什么意思(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六少、七多、八不”您知多少?)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