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难想象,中国观众对罗马尼亚电影里的“莫多万”警长系列,会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至今只要提到“莫多万”,仍有很多观众都如数家珍,耳熟能详。
笔者为此查证了一下,惊讶地发现,“莫多万”警长系列以及相关的“罗曼”警长系列,几乎所有的影片都曾引进国内,分别由长影、上译轮番译制。
从中可以看出,八十年代,的确是罗马尼亚电影大行其道的年代。几乎每隔几月,就能看到有罗马尼亚电影的公映。

但有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就是当时国内引进的“莫多万”警长系列,并不是按时间顺序逐一在国内公映的,而是打乱了时间顺序,颠三倒四,就像剪辑错了的故事,也像意识流电影的随心所欲,所以,导致电影的故事情节并不连贯,阴错阳差的印象是这些影片留在中国观众心目中的记忆。

“莫多万”警长系列里最早引进的是《复仇》,放映时间在1980年。

这也是“莫多万”警长系列里令观众留下最深刻记忆的一部电影,很多观众都称该片为“经典”。
这与当时电影放映的时间有关。八十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正徐徐拉开,国外影片进口尚少,《复仇》恰到好处地处于友好国家电影与娱乐电影的交界处,一时成为中国观众能够一窥西洋风景的奇观窗口,“莫多万”警长系列也因为它的奇货可居性质,把它的系列之一的《复仇》如入无人之境地推到中国观众的面前。

但实际上《复仇》的前面还有一部前作,名叫《一个警官的控诉》,但这部电影,一直到八十年代的最后一年也就是89年,才译制后在中国公映。

所以,《复仇》里的很多人物,都让人看了一头雾水,莫名其妙,而结合《一个警官的控诉》里的铺垫,才能明确各自的身份。
《一个警官的控诉》的结尾部分,“莫多万”警长被铁卫军的枪手,四面包剿,中了数枪,弹如猬集,看上去必死无疑,但出人意料的是,在《复仇》里,他竟然复活了。

《复仇》里,“莫多万”警长把上一集中置他于死地的对手,逐一收拾干净,如果没有上集的铺垫,很难明白“莫多万”警长为何在身上云集了如此众多的国仇家恨,为何如此与他的对手不共戴天,一决雌雄。

扮演“莫多万”警长的是罗马尼亚的著名导演。他导演的《勇敢的米哈依》,堪称没有特效时代电影的一个划时代的古典战争大片,的确显示出导演的无可匹敌的片场操纵能力。
具备这种操纵万马奔腾场面的导演,竟然还担任动作片的主演,在电影里腾挪跳跃,披亢捣虚,实属罕见,也没有必要。

导演名叫塞尔玖·尼古莱耶斯库,崔永元《电影传奇》里译成:塞尔裘·尼古莱斯库。
他的最早出身是搞的摄影,而且搞的是潜水摄影及微观摄影,也没有经过演艺训练,但后来不仅当了导演,还主演了多部警匪片里的动作主演,堪称奇迹。但笔者也许因为先入为主的缘故,总觉得他的表演比较僵硬,假作深沉,缺乏底蕴。

《电影传奇》栏目2005年采访导演塞尔玖·尼古莱耶斯库的时候,这位导演自视甚高,说他电影里的动作镜头,都是他一手演绎的,根本没有用替身。
其实从今天我们习惯了成龙的龙飞凤舞的动作模式再来看塞尔玖·尼古莱耶斯库的动作表演,确实难以让我们觉得心服口服。

因为塞尔玖出演的“莫多万”警长虽然也表现出了各身形式的跌打滚爬的敏捷身手,但在咱们习惯于东方的武功矫健身姿的行家里手看来,他的动作无论是从速度还是从弹性力道来看,都有一种难入法眼的慢一拍的迟滞性,一句话,至少在笔者看来,觉得“不爽”。
比如《复仇》开头,“莫多万”被子弹击中,滚下斜坡,那动作在咱们看来,既称不上帅,也谈不上酷,只觉得导演兼主演卖力了,但卖力的效果,并不给人以惊艳。

在接受《电影传奇》采访时,他也提到他在拍摄《勇敢的米哈依》过程中,指挥成千上万的群众演员,演绎浩大的古代战争场面,动作设计也是他一手操办,而他强调的是,在展现电影里的刀光剑影的时候,并没有一个人员伤亡,这的确是拍摄如此浩大的冷兵器时代大战的电影中的一个值得称道的奇迹。

《勇敢的米哈依》剧照
塞尔玖脚踩影视制作的多只船,我们不得不问是否有必要?
难道这个国家真的没有人了,必须依靠他一个人独挑大梁?
而奇怪的是,越是小国家,越喜欢在电影制作中一人身兼数任。

塞尔玖在出演“莫多万”警长中的《一个警官的控诉》、《复仇》两片的时候,之前还导演与出演过一个“罗曼”警长系列。


在这一个系列中,第一部影片是拍摄于1973年的《清白的手》,而这部电影直到89年才在中国公映。
在《清白的手》中,导演塞尔玖出演了一个名叫米克洛万的警察,几乎就是后来的“莫多万”警长的初始形象,因为两个角色的身份设定乃至造型、气质、性格都如同一个模子里脱出来的。

这就是涉及到这一警长系列里由塞尔玖主演的警察角色,其实都有着相似的身份设定。
集中表现在“莫多万”警长身上,就是他是一个无党派的警察,但思想上倾向进步,为人也很正派,最终与地下党组织站到了一起。

而因为他的无党派身份,他可以在电影里无忌地展现他对疯狂暴力的演绎,这就形成了《复仇》一系列影片中他的不守常规、以暴抗暴的个性风格。
而他的这种剑走偏锋的痴迷于暴力的行为准则,也影响到了影片里的党组织成员。

因此,“莫多万”警长代表的是一个行使着“黑暗中的公正”权力的特殊人物,他蔑视法律,相信暴力,从而使得“莫多万”警长系列的基本格调,游走在正统与边缘的阴阳水处,可以让导演展现出人物的这种带有个人英雄主义气质的独狼风格,它可能不匹合罗马尼亚当时的主导的意识形态,但却巧妙地将故事选择在二战期间而使得人物有了大显身手、脱罪避过的借口与契机。
“莫多万”警长系列,对中国八十年代娱乐片趋之若鹜的主题选择,应该有着相当的启发性。当年中国导演模仿拍摄的警长系列,可以从“莫多万”警长系列里找到源头上的蛛丝马迹。

《清白的手》中,主角是罗曼警长,他恪守的原则,是坚持在办案的过程中,保持“清白的手”这一信条,而米克洛万则不择手段,为了达到目的,无所不用其极,实际上,就是“莫多万”警长系列中的以暴抗暴的风格。

后来罗曼也受到米克洛万的影响,觉得米克洛万的原则是唯一在实践中见效的。这正是人杀红了眼之后,觉得世界上的最有效的话语就是暴力力量。宣扬暴力,就是以这种唯有暴力才能伸张自我存在的潜意识而支撑的。文艺作品,发展到最后,都把暴力作为自我吟味的一针兴奋剂。

《清白的手》中的米克洛万警长最终死去,他留下了一颗子弹,而这颗子弹,在续集《最后一颗子弹》里派上了用场,用这颗子弹,消灭了上集里的匪徒。



《最后一颗子弹》是1981年在国内公映的,而它的前集《清白的手》,则是1989年才在国内放映。与《复仇》及它的前传《一个警官的控诉》之间相差了几年如出一辙,又是一组前后颠倒引入国内的电影。
而“莫多万”警长系列的另一部影片《较量》,则是在1990年公映的。

这个年代,也是罗马尼亚电影消失在中国影坛上的最后边界线。之后,很少有大规模的罗马尼亚电影在中国公映了,甚至可以说是绝迹了。

这一方面是罗马尼亚发生了深刻的转型,而另一方面,中国影坛也即将迎来了好莱坞的大片时代,罗马尼亚电影无论是视效还是在内容上,所透出的挥之不去的局促气息,已勿庸置疑地受到了中国电影市场的排斥与冷对。
塞尔玖导演在罗马尼亚转型后的2008年,又拍摄了一部“莫多万”警长系列影片,名叫《幸存者》。

《幸存者》剧照
罗马尼亚转型期间,塞尔玖导演积极投身政治风暴,也算是一个推进国家转型的风云人物。所以,《电影传奇》2005年采访的时候,塞导演的话题,总是离不开政治话语,说当时在拍摄《沸腾的生活》的时候,拍摄的工厂里有一天突然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反对当时国家领导人的标语。
《电影传奇》节目的解说词中,说“我们对这一点不感兴趣”,最终整个节目,就是围绕电影里的花边绯闻聊了聊,这也是《电影传奇》节目终觉浅显苍白的原因。

罗曼系列中,还有一部仍是以罗曼为主角的电影,但导演不是塞尔玖,名叫《单独行动》,应该称得上是一部蹭热度的电影,国内也曾放映过。可见,当时罗马尼亚电影中的这类警长系列,未免太受国内引进电影的那帮人的青睐了。

这样,我们可以大致地罗列一下“莫多万”警长及之前的隐约有着关联的“罗曼”警长系列在拍摄的前后顺序及国内放映的先后关系。我们罗列出下面这一张表,仅供参考。其中除了最后一部《幸存者》之外,所有的电影故事都曾经刊登在《电影故事》杂志上,本文中的图片,我们均将《电影故事》中的相关故事介绍杂揉其中,以让我们更好地看清罗马尼亚电影与我们中国人的娱乐生活曾经达到什么样的深度融入状态。


相关文章:
高压线为什么是裸露的?04-01
家里为什么不能养桂花(都说这6种花“寓意差”,不能拿回家养,信还是不信?)04-01
为什么卧室有下水道味(房间内总有下水道的味道是怎么回事?)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