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勿施于人前一句是什么(《大学》的絜矩之道: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1 13:45:14    

絜矩之道是古代的君子之道,也是中国人的贵族精神,也来古代治国平天下的方法。

絜和矩,都是古代的测量工具。絜,类似于今天用的软尺,比如可以用来围住树干,测量一下周长;矩,就是曲尺,类似于今天用的三角尺,可以用来画出方形。絜矩之道,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恕道,就是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大学》有“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也有“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背后的原理都在于君子能够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行絜矩之道,从而能够感化、教化身边的人乃至天下的老百姓。

何谓絜矩之道?“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恶,就是厌恶;毋,就是不要。意思是说:当上级的某些做法让自己感到厌恶的时候,我们就不要用这种做法对待自己的下级;当下级的某些做法让自己感到厌恶的时候,我们就不要用这种做法对待自己的上级;当前边的先行者的某些做法让自己感到厌恶的时候,我们就不要用这种做法对待后边的后来者;当后来者的某些做法让自己感到厌恶的时候,我们就不要用这种做法对待先行者;当右边的人的某些做法让自己感到厌恶的时候,我们就不要用这种方法对待自己左边的人;当左边的人的某些做法让自己感到厌恶的时候,我们就不要用这种方法对待自己右边的人。这就是絜矩之道。

显然,絜矩之道,和《论语》中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从上下、前后、左右三种关系、六个方面进行了互证和细化。也就是说,要把从自己身处其中的上下关系、前后关系、左右关系中得来的教训,用于另外一些上下关系、前后关系、左右关系之中,以避免重蹈覆辙。

这就像用软尺、三角尺比着前边画后边一样。絜矩之道这个词,很形象、很贴切、很有智慧。同时,絜矩之道,也告诉了我们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的重要诀窍——根据对方和自己的关系,来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既要考虑“己所不欲”的“不欲”,又要考虑“勿施于人”的“勿施”,“不欲”和“勿施”这两个关系背景要一致起来才行。如果不考虑对方和自己的关系,只是简单、机械、片面地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容易出现“有过之无不及”之嫌。

相关文章:

相亲技巧教你如何迅速脱单08-13

怎么高情商约女生出来玩(教你两个高情商男人邀约小技巧)08-12

怎么和直男聊天不把天聊死(与钢铁直男聊天,你该怎么做)08-12

男生对一个女生说晚安是什么意思呢(说明心里有你)08-11

丈夫冷暴力表现有哪些?(老公这样对我,是不是冷暴力?)08-11

异性朋友之间有好感的表现(异性之间的哪些举动说明彼此互有好感)08-10

怎么样哄女孩子开心消气08-10

怎么给前男友发信息复合?(跨年怎么联系前任,才有复合的希望?)08-09